中国社会学会2024年学术年会“群学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分论坛于7月6日至7日在哈尔滨工程大学如期召开。本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古典社会学(群学)研究中心、云南师范大学法学与社会学学院、云南师范大学群学研究院联合主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南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南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上海大学、苏州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安徽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河北科技大学、江苏科技大学、河北农业大学、中华女子学院、国家开放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共北京市委党校、《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40余位学者出席了本论坛。
论坛开幕式由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理论社会学专委会理事长文军教授主持并致开幕词。文军教授着重指出了构建中国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重要性,并深入阐述了社会学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与中国群学之间的密切联系。他强调,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不仅对社会学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群学的繁荣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经过精心筛选,共有35篇论文入选本次论坛,并依据文章内容分为七个单元。
第一单元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执行院长赵一红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景天魁研究员做了题为“中国式现代化与群学新议题”的演讲,他指出,群学研究具有本土性、融通性、生态性、评论性、广域性五大特色,群学为合群、能群、善群、乐群之学,从小群到大群,最终达至天下合一的境界,我们要用群学概念探索中国社会学的特色逻辑。厦门大学党委常委、党委宣传部和教师工作部部长高和荣教授做了题为“‘伦’与‘规范’的中西观照”的发言,他指出中国的学术话语需要与世界多样性的学术话语开展交流,做到明体达用与体用贯通的有机统一。吉林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东北振兴发展研究院院长邴正教授做了题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文明观”的发言,他认为,在全球化时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人类建立共同文化的需要。山东大学现代传播研究所所长、首席研究员杨善民做了题为“从群到组织:凝结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本质力量”的发言,他强调,群能力是中国文明的理性传承。安徽大学博士研究生王雯雯代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副院长汤夺先教授做了题为“从历史记忆到象征符号:包公文化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的构建逻辑”的发言,提出将包公文化置于历史记忆和象征符号的解释维度上,通过对象征符号与不断变化的“外部”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能推进中华文化符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第二单元由杭州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王小章教授主持。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李钧鹏教授做了题为“卡里斯玛与战争——马克斯·韦伯的潜在理论及其当代意义”的发言,汇报了他对“战争社会学”领域的新看法。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金小红教授介绍了基于“文化—结构”分析视角的失范理论发展路径。苏州大学社会学院王赟副研究员做了题为“先哲、发明家抑或信使:社会学家的社会角色”的发言,从知识社会学意义思考社会学家的社会角色,通过对先哲和发明家的角色反思,指出社会学家的社会角色是赫尔墨斯式的信使,从而推动这个世界的沟通。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杨君副教授在国际视野下对个体社会学的起源、发展与展望进行了介绍。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讲师陈敬国汇报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符号互动论的新进展。
第三单元由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副院长王建民教授主持。河北科技大学文法学院扈红英教授对吉登斯结构化理论进行了再阐释,并以此为基础兼论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殷亚迪副教授对《“气”与抗争政治》中社会学本土化议题的接续进行了详细解读。东南大学社会学系讲师朱雯铮指出了一种基于福柯治理术线索下的家庭考察。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卢崴诩副教授认为“将心比心”议题下的民族志方法论本土化是从“主体间的理解”到“全局感应能力的培养”。曼彻斯特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刘尚麟做了题为“作为阶级分析的后殖民主义理论——兼论后殖民理论与理论本土化的异同”的分享。
第四单元“群学与民族意识”由南开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学系系主任宣朝庆教授主持。哈尔滨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朱慧做了题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重维度——基于‘尔滨’现象的研究视角”的发言,以“尔滨”现象为研究视角,分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内涵的三重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李原副教授做了题为“大学生对于美日俄的国家印象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022 年大学生调查的数据”的发言,发现大学生群体的国家认同感、群际接触经历与意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接纳、社会经济地位、互联网的使用,与其对美日俄的国家印象和友好程度有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编辑魏厚宾做了题为“何谓‘中华文化主体性’?——基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五重思考”的发言,认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保持文化主体性有助于使中华文化保持独特性,不被同化或边缘化。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马啸做了题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体性叙事下社会科学的本土化”的发言,认为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体性概念指导社会科学领域的主体性建设,能为我们呈现一套区别于西方的解释范式。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硕士研究生刘柯欣做了题为“智能化革命背景下群学理念的应用与挑战探究”的发言,通过对新技术环境下群学作用机理的分析,揭示了群学思想在促进智能产业发展、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南开大学社会学院本科生冯静怡做了题为“从同族意识、文化族类观到民族国家观嬗变的几个问题”的发言,以历史、变化的视角,对从朴素的“类族辨物”观念再到当代社会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萌生与发展进行探讨。
第五单元“群学价值的当代实践”由中华女子学院社会工作学院郝彩虹副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庞志副教授做了题为“群学视阈下养老服务供给主体互动合作的实践探索”的发言,在群学思想指导下,将养老服务供给主体的互动合作实践机制划分为信任机制、参与机制、沟通机制和监督机制,并进一步介绍各部分的内在关联。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聂倩做了题为“群学视角下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的差异研究”的发言,运用2018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数据进行城乡老年人养老服务意愿选择的相关因素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博士研究生高广智做了题为“从道德实践到第三次分配:礼物与社会工作新本土化”的发言,他认为以礼物为载体后社会工作服务能够更加便捷的融入服务对象的社会秩序。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硕士研究生薛雨做了题为“群学视域下社区治理能力提升研究”的发言,将现有社区治理实践分为居民自治型、党建引领性、技术支持型、组织赋能型四种主要类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合群、能群、善群维度上提出三位一体的社区治理能力提升路径。河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本科生张文怡做了题为“大都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成效、困境与对策研究——基于北京市的调查”的发言,认为社区居家养老应注重“兜底”,兼顾“多样”,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构建多元分层养老服务体系。
第六单元“群学与传统社会”由中共北京市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杨嘉莹副教授主持。中华女子学院社会工作学院郝彩虹副教授做了题为“国家控制与家族利益:古代家庭教育传统继替的动力分析”的发言,特别强调要警惕家庭教育领域的国家主义取向或家庭主义取向对个人的围剿。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邓承明做了题为“理性与中国的民主:梁漱溟与牟宗三的异同”,梳理了梁漱溟与牟宗三的理性概念以及理性与民主的关系。国家开放大学社会工作学院讲师景乔雯做了题为“‘源头活水’:群学观照下的朱熹社会教化论”的发言,认为朱熹的社会教化实践推动着群学思想深入民间生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硕士研究生庄洁做了题为“群学视角下中国古代养老主体的责任实践与当代启示”的发言,认为古代养老主体实践遵循“差序格局”的基本态势,呈现出“一核多元、家国同构”的养老格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硕士研究生邓依瑶做了题为“从‘不下庶人’到‘行于民间’——以射礼变迁看礼制下移促成的群学民间化”的发言,认为礼制下移和群学民间化启示我们要注重文化的亲民性和实用性,激发民众的文化主体意识。
第七单元“群学与精神文化”由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聂倩主持。江苏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讲师谷莎做了题为“论将话本小说纳入古典群学研究视阈的必要性”的发言,认为话本小说建构了贴近现实社会的生活世界,其中蕴含的思想和文化特点,表明其可以作为古典群学研究的材料。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博士研究生朱彤做了题为“从‘人民的文学’到‘人的文学’”的发言,借助于当代工业题材小说中的工人形象流变视角,对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作出细致回望与体察。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郑凌峰做了题为“《周易》和社会工作:传统哲学的现代解读”的发言,认为可以用《周易》的哲学思想启发社会工作专业应融合“天人合一”整体思维以发展宏观社会工作理论。云南师范大学法学与社会学学院本科生张晓雯做了题为“君臣互动中的话语实践及其影响研究——基于西汉武帝太初改历事件的分析”的发言,基于太初改历事件,讨论了古代君臣互动中的话语实践对社会制度出台与社会变迁的影响。
在论坛闭幕环节,景天魁研究员对本次群学论坛的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本次论坛的圆满成功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学科同仁的研究信心,而且为群学领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此次论坛中,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群学议题,展现了跨学科研究的前沿视角,实现了多视角的融合、多研究方法的碰撞以及多学科领域的交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执行院长赵一红教授对论坛进行了总结点评,对前来参会的各位嘉宾和为会议辛勤筹备的工作人员表示感谢。赵一红教授总结到,本次群学论坛共有三大亮点:一是会议水平高,参会嘉宾中有许多具备深厚学术功底的专家学者,拥有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二是会议参与面广,参会嘉宾地域跨度大,年龄跨度大,老中青三代学人齐聚一堂;三是会议研讨深刻,大家在学术传承中交流思想,在真诚交流中弘扬学术,这必将对群学和中国古典社会学发展形成积极的推动作用。至此,本论坛圆满落幕。
社科大社会与民族学院2024年07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