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魁阁群学论坛在昆成功举办

阅读次数:日期:2024-11-28


2024年11月23日——11月2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云南师范大学法学与社会学学院、云南师范大学群学研究院共同主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魁阁群学论坛在昆成功举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吉林大学、厦门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北京工业大学、西南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国家开放大学、中华女子学院、云南师范大学、《人文杂志》编辑部等单位共4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会议包括主旨发言、分论坛交流、圆桌讨论三个部分。

(一)主旨发言

11月23日上午,主旨发言在明德1号楼301顺利举行,由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群学研究》编委会主任王春光研究员主持。云南师范大学法学与社会学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杜敏菊致开幕辞,她详细介绍了西南联大的社会学传统,希望在座学子能够继承中国社会学的优良传统,立足中华文明,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有益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群学研究》主编景天魁研究员指出,照搬西方现代化模式在中国适配性较差,由于中国历史文化具有连续性,中国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适配性就能理顺。

                                       

吉林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东北振兴发展研究院院长、《群学研究》编委邴正教授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文明观概括为文化性质上的文化灵魂论、文化态度上的文化自信论、文化发展上的两个结合论、文化动力上的文化双创论、文化世界上的文明新形态论。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主任、《群学研究》编委林聚任教授发表题为《中国“群己”观与关系社会学》的主旨发言。他在概括中西方学者对关系的不同研究的基础上引申出中国的群己观及其意义,认为群己观是反映中国社会关系的重要维度,体现了中国人社会观的特征,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关系。

                                          

南开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学系主任、《群学研究》编委宣朝庆教授发表题为《缘文化与中国式人际关系现代化》的主旨发言。他指出同伦理文化注重塑造强关系模式不同,“缘”具有同类意识功能,为社会互动双方创造了因果关系,化弱关系为强关系的社会联结,将中国人际关系的规则从差序格局向等序格局推进。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群学研究》编委陈心想发表题为《两种社会观与人的发现——兼论费孝通对群学的认识》的主旨发言。他认为严复的“群学”思想属于费孝通晚年反思性文章的第一种社会观,即把社会看作众多个人集合生活的群体,且群学思想与马林诺夫斯基的功能论具有相似性和亲缘性,在反思前人的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要继承和发扬继承和发扬社会学思想遗产,具备高度的自主自觉意识,结合群学研究,构建中国的社会学知识体系。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副院长、《群学研究》编委王建民教授发表题为《絜矩论:本土社会行动理论的一个探索》的主旨发言。他从一个村干部向农民收购粮食的经典案例出发,提炼出絜矩论的内在核心即为将心比心,既要把握好絜矩所遵循伦理本位的社会行动原则,也要深刻感知絜矩所具备“自我中心、因伦别理、权度在心”的内在要义。

                                       

厦门大学校党委宣传部长、《群学研究》编委会副主任、高和荣教授发表题为《民生治理的思想源流》的主旨发言。他在现有民生治理思想研究的梳理和评价基础上,系统总结了先秦、秦汉、唐宋和明清的民生思想历程,分析得出治理性、一统性、合法性和理想性四大特征,并搫画了民生治理思想的未来研究蓝图。

                                       

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副院长、《群学研究》编委何健教授发表题为《乐群与人类道义新秩序构建——以费孝通“两格局说”为线索》的主旨发言。他从乐群视角分析费孝通关注的人类秩序问题,围绕“差序格局说”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说”之间的关联性,说明乐群作为文化自觉的知识形态须实现两个前提:一是作为天下大同与民族国家的思想联结,二是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延续的基础。

                                      

主旨发言结束后,集体合影留念。

                              



(二)分论坛交流             

1.分论坛一(上)“文化自觉与社会底蕴”

11月23日下午,分论坛一(上)在明德1号楼419圆满举行,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石金群主持,50余名师生与会。论坛开始之际,石金群副研究员对莅临论坛的主讲人员进行介绍,强调本次参会人员的主讲题目兼顾宏观与微观思考,研究相对丰富而详实。

                                             

中华女子学院社会工作学院郝彩虹副院长发言题目为《文化自觉与中西会通——中国特色社会学的建设指引与发展路径》。她认为文化自觉是中国特色社会学的建设指引,群学的中西会通是文化自觉下的自主探索,中国特色社会学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根植文化传统、创新理论理论体系、整合融通的方法论原则、扩展的研究视角,回应实践的价值取向五个方面。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魏厚宾编辑从群学的变易与损益、群学的变易性概念和命题模式、群学的变易性概念和命题的具体阐发、形式与内涵皆变及其在群学中的体现四个层面来具体阐述。

                                            

国家开放大学社会工作学院讲师、《群学研究》特约编辑景乔雯讲师发言题目为《传统家训‘俗’向转型——以〈颜氏家训〉〈袁氏世范〉为中心的考察》。她认为两本家训的教化对象及目的、文本风格差异是家训“俗”化的表现,由此总结知识分子价值观从传统的“文学——历史”视角转向“伦理——哲学”视角。

                                           

云南师范大学法社学院向伟讲师认为吴泽霖的《定番县乡土教材调查报告》对于乡土教材的编写者而言,实践了如何借助科学方法,建构起体现国家认同的地方社会知识体系的努力。

                                         

云南师范大学法学与社会学学院学院硕士生王媛从孔子及其弟子的师生关系的经典案例出发,认为孔门师道传承与互动仪式链理论理想假设之间存在分歧,体现在互动方式的对话情景、情感能量的建立基础、师道传承的依托力量三个层面,提出将情感升华成认同的探讨是师道传承中值得深入研究的议题。

                                        

评议环节,山东大学现代传播研究所所长、《群学研究》编委杨善民研究员认为郝彩虹的文章脉络清晰,可继续深度挖掘和梳理中国三次文化自觉与文化交流相关性的内容;景乔雯的文章选取的案例具有鲜明的对比意义,不仅凸显了治家及所赋予的价值内涵,还体现了社会责任感。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副院长王建民教授就魏厚宾编辑的研究简要谈两点启发,一方面儒家传统思想的“变”需要得到不断的继承和更新,另一方面结合“断亲”、代际关系中的躺平案例来启发大家要把握“变与不变”的现象实质,避免西方概念和理论的套用枷锁;就向伟讲师的研究谈三点启发,一是乡土教材调查的研究定位及其所具有社会学的民情意义,二是晚清的社会调查受西方改良主义的影响,三是吴作霖以学者身份开展的研究和传统士绅编撰的地方志研究有何区分及意义;对于王媛同学的研究,《论语》本身在互动场景和行为内容等符号元素上的缺乏会给互动仪式链本身的分析带来障碍,还需探讨该研究本身不采用礼仪而采用仪式概念的缘由。

2.分论坛一(下)“社会变迁与群学研究”

11月23日下午,分论坛一(下)在明德楼1号楼419会场圆满举行,由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事业学院院长王君健教授主持,共有50余名师生与会。

宋国恺教授以“新自觉”作为破题点,指出“新自觉”是对已有“自信”“自觉”的传承和发展,学科自信是对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理论自觉的传承和发展,是具有更高水平国际视野的社会学研究新自觉,面对当下“百年未有之变局”,社会学研究需要更高水平的新自觉。

 




    杨善民教授作了题为《韩愈:道济天下的群学家》的发言。他从韩愈的生命历程开始梳理,从“治国观”“族群观”“社会观”“人际关系论”四个方面关注韩愈群学思想。杨善民教授指出,用群学的眼光挖掘古典人物及其文献,将获取深刻的洞察力、破解表象行为背后的社会秘密。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苑仲达副编审首先梳理了近代以来对于“文化主体性”的研究,进而从群学研究的理论品格和方法特质两方面进行了深刻分析,阐明群学研究在当代对于构建中国自主社会学知识体系、巩固文化主体性的价值。

                                           

刘德宇同学从分析《论语》中事关言行关系的章句入手,从中提炼出一个有所为、负责任的君子形象,将君子当作行动者看待,搭建起一个以“道”为行动目标、以“义”为行动手段的君子社会行动框架。

                                          

宋清波同学基于对《荀子》原典与已有研究的分析,阐释了君道思想的合理性依据、执行方式以及实践原则。同时她也指出,荀子的君道思想囿于时代局限性存在社会治理方面的弊端,需要萃取精华、以史为鉴。

                                                

3.分论坛二(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建设”

11月23日下午,分论坛二(上)在明德楼1号楼418会场圆满举行,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群学研究》副主编刁鹏飞主持。

马啸同学从理论与实践、现象与本质、普遍与特殊三对范畴中展开讨论,并提炼出一个基于现实层面的问题解决、解释层面的因果完善、主体性理论的推广的关于“本土化理论”的理论模型,对中国特色的社会学建设进行了反思。

                                         

王银宽讲师作了题为《中华传统美德助推基层治理的经验探究——以玉溪德治教化示范点为载体》的发言。他基于玉溪市五个德治教化示范点的实践经验,以儒家德治思想为指导,探究传统美德在基层治理中的创造性转化。

                                         

刘红霞博士关注明清时期的外部环境与宗族教育福利之间的互动,分析了宗族教育福利如何受社会环境影响、宗族教育福利产出如何对社会环境产生影响以及这种影响的结果反馈,进而探究宗族教育福利的结构与功能。

                                         

王俊老师从“族群之和”“上下之和”“家国之和”“天人和一”四个方面对《诗经》“和合”文化的精神内涵进行概括总结,并从和谐自然观、和谐社会观、和谐人际观四个方面呈现了“和合”文化在《诗经》中多个面向。  

                                         

评议环节,庞志副教授认为马啸同学的文章非常完整并且为本土化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但还需要继续挖掘理论深度;王银宽讲师的论文经验资料详实丰富,但对于中华传统美德与现代基层治理之间的内在联系合机理需要进一步剖析;刘红霞博士的论文结构和内容都较为完整、成熟,但可以通过增加数据资料的方式让分析结果更加客观;王俊老师需要进一步架构和完善“和合”精神与现代和谐社会之间的关联。

刘德宇同学认为马啸同学的文章很有深度,但对于文章中一些结论的堆积可以适当增加推导过程;王银宽讲师的文章展示了云南基层治理的成效,但对于文章中儒家思想的运用可以进行更加深入的剖析,探讨德治背后的机理;刘红霞博士的文章文献十分扎实,还可以探讨更多外部环境与宗族教育福利之间具体的互动过程而非直接呈现互动之后的结果;“和合”是非常本土的概念,王俊老师对于《诗经》中“和合”文化精神的探讨不应停留在理想层面,而应多关注“和合”精神对中国人行动的具体影响。

4.分论坛二(下)“古典社会思想的当代诠释”

11月23日下午,分论坛二(下)在明德楼1号楼418会场圆满举行,由云南师范大学法学与社会学学院向伟讲师主持。

骆惠仪同学详细介绍了《礼记·内则》中的篇名含义、男女有别之礼、性别模式、男女关系的横向秩序等四个层面的内容,强调儒家经典本意并非倡导地位和等级的不平等,相反,秩序才是儒家的终极关怀。

                                          

余淑婷同学从经济根基、社会条件和历史条件三个层面论述西周宗法制对古代中国社会的适配性,西周宗法制度不仅塑造了古代中国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还奠定了礼制认同的文化基石。

                                          

郭鹏鑫同学发言题目为《庄子“至德之世”理想社会模式探析》。他认为庄子的理想社会模型源于对墨学思想的批判以及回归自然的时代需求,庄子的“无为而治”与当今社会的多元治理相契合,对当代社会治理具有积极意义。

                                          

杨帆同学发言题目为《王阳明“致良知”思想的社会整合功能探析》。致良知不仅意味着良知在不断扩充时达到的极点状态,也是理论付诸于实践的过程,更是在社会规范、社会价值和社会结构三个层面实现了社会整合功能。

                                          

滕亚蓉认为墨家的节用思想以实用为标准,以足用为限度,节制欲望,反对奢靡,节俭则昌,淫佚则亡,而儒家的厚葬久丧并不能富民、众民和治民,需推崇古圣王的“薄葬短丧”之法。

                                          

评议环节,景乔雯讲师指出男女横向秩序如何转化为纵向秩序的拓展研究将是骆惠仪同学论文改进的方向,而余淑婷同学的论文需要侧重宗法制度和礼乐文化之间关系的探讨。王媛对另外三位同学的表现予以肯定,指出郭鹏鑫同学可进一步厘清论文逻辑,充实研究内容;杨帆同学可以聚焦致良知的社会整合功能这一论题,以心为载体通过“良知”在所有人群中的共通性切入社会整合;滕亚蓉同学可以进一步丰富自身的社会学学科视角,发掘墨子节葬理论背后的社会伦理内涵,并与儒家厚葬学说对话。

向伟讲师做最后总结,他认为广大同学需要立足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在论文选题上下足功夫,聚焦选题,凸显问题意识,把宏观的研究命题落实到精准具体的研究材料中,挖掘文章的社会学味道。

(三)圆桌讨论

2024年11月24日上午,《群学研究》《群学年鉴》和群学研究基地建设圆桌讨论在明德1号楼419教室隆重召开,由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王春光研究员主持,共80余名师生参会。

 




景天魁研究员率先发起讨论,他表示群学研究不仅是一个发表的平台,更要办成一所培训群学人才的大学校,既要重点关注青年学子,又要拓展群学研究的边界。  

 

王春光研究员指出,《群学研究》的稿源十分重要,研究的持续开展更需要不断聚集的人才,经费的落地也需要各位编委想办法、出主意。

邴正教授认为群学既是突出体现中华文化特色的一个重要学术概念,也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的关键路径,群学研究对于丰富中国社会学体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一是要做好研究基地和杂志之间的相关性建设;二是《群学研究》需要体现特色;三是要努力实现群学的现代化。

林聚任教授认为,在山东大学建立群学研究基地对于丰富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经费是办刊基础;其次,《群学研究》需要考虑到它的创作力和影响力,利用网络新媒体、新闻和报纸等传播途径来扩大其影响力,要适应未来年轻人的阅读兴趣需要。

宣朝庆教授表示南开大学将大力支持《群学研究》期刊建设,并提出两点建议,一是开创民主自由的学术争鸣平台,鼓励学界同仁互相批评;二是大力发挥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影响力,并号召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广大出色校友及企业家为群学研究出资出力。 

宋国恺教授提出两点建议,一是把创刊号文章纳入知网体系,扩充受众群体,提升引用频度;二是扩大稿源,不仅要靠专家约稿,推动高质量文章的顺利完成,还要适度开放选题。

《群学研究》副主编张志敏回应了宋国恺教授的建议,指出纳入知网体系的工作在创刊号发布以后会具体推进;其次她指出当下的出版社由于关注经济效益,不希望期刊在知网和公众号发布全文,这会影响出版社的发行量,需要协调。

《人文杂志》主编、《群学研究》编委秦开凤研究员提出五点技术性建议。一是需要设置1-2个专业编辑,引进职业编辑,有效把控期刊质量;二是需要设置探索性议题,具有探索性或生命力的议题是一个学派、一个领域或是一个专业方向能持续长久发展的根基;三是必须积极适应当前新媒体办刊环境,扩大媒体传播,包括开设网站、微信公众号、网上独立采编辑系统等;四是主动了解当前的评价体系;五是建立一套完善的编审机制,确保期刊高质量发展。

陈心想研究员建议在今后的群学研究中纳入量化因素的考量,可以将一些概念操作化为指标体系,还可以通过大数据和AI梳理历史文献和当代学术文献。

王建民教授总结了五个办刊关键词:定位、稿源、特色、持续和传播。“定位”是要从文化自信和自觉的角度来看待办刊方向;“稿源”是希望多采用年轻学者的文稿,这能为青年学者带来更多积极的心理暗示;“特色”是希望策划一系列专题讨论,通过专题讨论产生集中效应;“持续”是要保证经费的持续和优质稿源的持续;“传播”上要注重网络平台前期的粉丝数积累。

景天魁研究员对圆桌讨论作最后总结。一是对于本场讨论产生的许诸多宝贵意见在之后需要仔细消化和研究,并进一步探讨如何落实。二是强调责任意识,学术期刊是针对学术问题进行学术探讨,而非随意表达个人意见和观点,期刊刊发文章要以公共责任为基础,以学科建设、社会发展为导向。

圆桌讨论在热烈的讨论氛围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