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1日晚,云南师范大学法学与社会学学院"万溪讲堂"第四十五讲隆重举行。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杨发祥教授应邀作题为《县域社会学:理论框架、关键议题与未来走向》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法学与社会学学院曲凯音教授主持,百余名师生现场聆听。

杨教授以浙江义乌为例,通过对比东西部县域GDP和人口数据,引出当前县域研究的重要性,并将演讲分为理论框架、关键议题与未来走向三个部分展开。在理论框架部分,杨教授首先分析了县域研究的政策背景与实践需求。他指出,县域作为中央政策中的关键概念,具有历史悠久的连接效应和天然的整合能力,其发展重要性不言而喻。随后,杨教授回顾了县域的既有研究及理论突破方向,鼓励学生以县域为关照,研究县域里面的具体问题,开展有理论关怀的经验研究,避免脱离实际的"阳春白雪"式研究。

关于关键议题,杨教授提供了县域研究的分析框架,认为整体研究应落脚在县域城乡的生计、生产、生活的系统融合上。他总结了当前县域乡村振兴的三种模式:以浙江安吉为代表的要素融合型城乡关系、以安徽潜山为代表的功能融合型城乡关系,以及以青海海晏为代表的需求融合型城乡关系。杨教授通过这些生动案例指出,中国社会在县域这一关键节点上表现出显著的社会空间异质性与发展多元化,本质上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地方差异化实践图景。

展望未来,杨教授强调县域整体性发展根本在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与乡之间的双向奔赴,关键在于以人为中心的需求回应与稳定流动。他提出了四点县域未来发展方向:数字乡村建设、智慧农业赋能、"新农人"的数字资源与身份再造,以及技术赋能教育医疗的生活重塑。

互动环节中,杨教授鼓励同学们注重跨学科发展,找到适合自己的学术归属,并善用AI技术赋能未来工作和生活。最后,曲凯音教授对讲座进行总结。曲凯音老师赞赏杨教授将生动的实践调查案例融入了理论研究之中,践行了做有理论关怀的经验研究的学术理念,是真正将文章写在大地上的具体实践者。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